新闻中心 /News
云南祥云培育非遗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土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让优秀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人;州级非遗保护项目18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56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8人。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是祥云县禾甸镇七宣村一年一度的“哑巴节”,这个传承已久的彝族节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更让七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这得益于近年来该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哑巴节”的传承与发展,更离不开一大批民间优秀非遗人才的努力与付出。罗金全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正是在他和一大批优秀非遗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今天声名远扬的七宣村“哑巴节”和蒸蒸日上的乡村文旅产业。目前,七宣村已经建成民宿6家、瑜伽培训室1家、咖啡屋1家、书吧1家、特色餐饮2家,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30余人,旅游业态不断丰富。2024年七宣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5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8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突破2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突破8万元,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之一。
4万人狂欢、4万张笑脸,歌的海洋、舞的天地。3月14日,一场以“最早叫云南的地方暮雪天峰山水普淜”为主题的大型群众性歌会在祥云县普淜镇天峰山上演。吸引了当地各族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齐聚一堂,人们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诠释着“有一种叫祥云的生活”的独特魅力。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这场歌会都在云雾缭绕、气势恢宏的普淜镇天峰山盛大上演,包括传统祭祀、古乐演奏、民族歌舞、对山歌等各种传统民俗文化竞相上演,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愉悦群众身心的同时,更是对各民族文化交融、守望相助,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虎头帽、虎头鞋、锦缎袄,在彝族刺绣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文珍手中,很多精美的绣品都能够在她手里魔法般地“变”出来。今年35岁的罗文珍正是祥云刺绣的优秀人才代表之一,她绣出的彝绣帽子、色彩鲜艳的绣花荷包、精巧的刺绣耳环等绣品,做工精良、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深受市场的欢迎。得益于自身的精湛技艺,im电竞官网她在家乡开起了一家刺绣小店,通过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还带动当地许多姐妹纷纷加入,巧手绣出了致富路。如今,罗文珍通过售卖刺绣产品,im电竞官网每年就可增收近6万元。其实,像罗文珍这样,以民间手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非遗人才,在祥云比比皆是。以“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带领云南驿镇汪情村“五金”加工散户走上产销一体化道路的“汪氏银器”非遗人才汪开荣;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让一件件精美的土陶文化创意产品插上腾飞翅膀的90后非遗人才寇福旺,都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